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再次回荡,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的孩子正手持花剑,在剑道上灵活移动、进攻防守,他们的眼神专注,步伐轻盈,尽管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掩不住脸上的兴奋,这一幕,让站在场边静静观察的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它能培养孩子的纪律性、专注力和应变能力,看到孩子们重返剑道,享受运动的纯粹快乐,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王钰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重回剑道:从停滞到复苏的历程

过去几年,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许多击剑训练课程一度转为线上或暂停,王钰坦言,那段时间对于击剑运动的推广和青少年培养带来了不小挑战。“击剑是一项需要面对面交流、实战对抗的运动,线上教学虽然能够讲解理论知识和基本动作,但无法替代真实的剑道体验。”

随着条件的改善,北京市击剑协会积极协助各俱乐部和培训机构恢复线下课程,王钰和她的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指导方案,包括场地消毒、人员密度控制、器材管理等,确保孩子们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重拾剑道乐趣。

“回归初期,我们注意到一些孩子出现了体能下降、技术生疏的情况,这完全在预料之中,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失去对这项运动的热爱。”王钰表示,协会专门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恢复训练计划,注重基础动作的巩固和体能的逐步提升,避免急于求成导致受伤。

不只是竞技:击剑带来的全面成长

在王钰看来,击剑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益处远远超出了竞技层面。“很多家长最初送孩子来学习击剑,可能是为了培养特长或者获得升学优势,但很快他们会发现,孩子在这项运动中获得的远不止这些。”

她分享了一个例子:一名叫明明的10岁男孩,初来击剑馆时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经过一年的系统训练,不仅击剑技术进步显著,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表现也有了明显改善。“击剑训练要求快速决策和独立应对,这帮助他培养了决断力和自信心,他的老师反馈说,明明在课堂上更愿意主动发言了,与同学的交往也更加开朗。”

王钰强调,击剑运动所倡导的“尊重”理念——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规则,对青少年品格养成尤为重要。“在剑道上,孩子们学会如何优雅地获胜,也学会如何有尊严地失败,这种教育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尤为宝贵。”

科学训练:避免过度专业化

针对青少年击剑训练,王钰提出了“适度专业化”的理念。“我们不主张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极端专业化训练,在成长期,多样化的运动体验和全面的身体发展更为重要。”

北京市击剑协会近年来推广了“击剑+”计划,鼓励青少年在专注击剑训练的同时,也参与其他辅助性运动,如游泳、跑步、体操等,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协会还特别注重运动损伤的预防,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了差异化的训练方案。

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快速出成绩,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必须对孩子的长远发展负责。”王钰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而不是短暂的竞技机器。”

击剑教育:超越赛场的人生课程

王钰认为,击剑教学不应局限于技术动作的传授,更应关注这项运动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每次交锋前的敬礼,比赛后与对手的握手,这些都是培养体育精神的重要环节。”

北京市击剑协会定期举办“击剑文化讲座”,向小学员和家长们介绍击剑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礼仪规范,协会还组织学员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让击剑少年们更好地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我们最近组织了一次击剑表演和体验活动,由我们的小学员为社区儿童担任小教练,看到他们认真示范、耐心讲解的样子,我真的感到非常骄傲。”王钰说,“这种经历让他们学会了分享和领导,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

让更多孩子享受击剑乐趣

谈到击剑运动在北京的发展规划,王钰表示协会将继续推进“击剑进校园”项目,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项运动。“我们正在与教育部门合作,培训学校体育教师掌握基础击剑教学能力,开发适合校园条件的简化版击剑课程。”

协会也在努力降低击剑运动的参与门槛。“很多人认为击剑是‘贵族运动’,其实不然,我们正在通过器材共享、补贴计划等方式,让更多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击剑训练。”

王钰特别提到,协会将加大郊区和新城的击剑推广力度。“我们希望无论孩子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域,都有机会体验击剑的乐趣。”

在采访最后,王钰回到了最初的主题:“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闪烁的眼神,那种克服困难后的喜悦,那种与伙伴们共同进步的快乐,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击剑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直面挑战,冷静思考,果断行动,尊重他人,这些品质将伴随孩子们一生。”

随着夕阳西下,训练馆里的孩子们陆续摘下护面,虽然疲惫却满脸兴奋地交流着今天的收获,剑道上的身影渐渐散去,但那种充满活力的能量却久久留在空气中,王钰站在门口与每个孩子道别,像是一位送学生放学的老师,眼神中满是期许。

“明天还会来吗?”一个孩子问道。

“剑道永远在这里等着你们。”王钰微笑着回答。